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育銮 通讯员 刘江 曹虹 文/图
近日,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联合金摇篮幼儿园,在园内幽静的竹林下,开展了一场主题为“神奇的波卡西堆肥”的科学探索活动。在蒲公英志愿教师张书美带领下,12名大班孩子们亲手将日常厨余垃圾转化为滋养植物的“黑金土”,在实践中播撒环保的种子,体验了“变废为宝”的奇妙过程。
活动中,张老师用一个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,巧妙引出垃圾处理的烦恼与解决之道——“把垃圾变成宝贝”。当得知“波卡西堆肥”就是让垃圾变肥料的神奇方法时,孩子们迫不及待想要揭开堆肥的神秘面纱。
在张老师的引导下,孩子们围聚在波卡西堆肥桶旁,仔细观察这个“魔法容器”。张老师耐心讲解道:“桶里的菌种就像‘小精灵’,它们会吃掉垃圾里的坏东西,把它们变成肥料。”她指着桶内的垫板继续解释,“这些小孔是空气的通道,帮助小精灵呼吸,还能防止垃圾堵住出口哦!”通过直观的展板和生动的比喻,孩子们轻松掌握了堆肥的基本原理,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展开剩余55%在动手实践环节,孩子们戴上一次性手套,拿起小铲子和小桶,俨然一副专业“环保工程师”的模样。在张老师的示范下,他们分工合作,有的负责在桶底铺上翠绿的菜叶,有的负责撒入波卡西菌种,还有的负责加入水果皮等厨余垃圾……整个过程井然有序。
实践结束后,张老师与孩子们围坐一圈,展开了一场关于环保的热烈讨论。“为什么要把垃圾变成肥料呢?”张老师抛出问题,引发了孩子们的积极回应。“让小花小草长得更好!”“垃圾少了,地球妈妈就干净了!”孩子们争相发言。张老师总结道:“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小卫士,从把果皮变成肥料这样的小事做起,就能汇聚成保护家园的大力量!”
活动最后,张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“观察员”任务,鼓励他们持续关注堆肥桶的变化,记录垃圾如何一步步蜕变为肥料。她告诉孩子们:“环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我们长期坚持。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带回家,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家庭堆肥,让环保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家庭土壤中生根发芽。”
此次由坑梓街道联合金摇篮幼儿园举办的“神奇的波卡西堆肥”小组活动,是双方在环保教育领域的一次成功合作。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实践活动,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波卡西堆肥的方法,更激发了他们对环保的热爱与责任感。接下来,坑梓街道将继续深化与学校的合作,共同探索更多环保教育的新模式,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。
发布于:广东省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